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
智库|?业互联?+双碳”推动数字化技术赋能?业绿?转型
发表时间:2022-07-20     阅读次数:    



#?业互联?”到底是什么


?业互联?”到底是什么?为什么它能够被称为“第四次?业?命”的敲门砖。2012年,美国通?电?公司在提出“?业互联?”概念时是这么说的:“?业互联?就是把?、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”。也就是说,?业互联?的三要素,是?、数据、机器。


?业互联?的本质,就是通过开放的、全球化的通信?络平台,把设备、?产线、员?、??、仓库、供应商、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起来,共享?业?产全流程的各种要素资源,使其数字化、?络化、?动化、智能化,从?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。中国有句古话:“?流则清,?动则活”。武侠??也总是会说:“打通任督?脉,功?倍增”。这些,都说明了“流动贯通”的重要性。??业互联?,就是让数据“流动”起来。最后,这些数据流会到达云端,借助云计算、?数据这些信息技术升级的产物,产?价值。如此?来,所有节点就形成?个系统,?个更强?和完整的“?命体”。这就是为什么,我们通常将?业互联?称为“?业技术?命”和“ICT(信息通信)技术?命”相结合的产物。




#碳排放成本未来将是企业的主要成本


“碳达峰”、“碳中和”是当前各?业领域发展追求的?标,也是国家?四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。在绿?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,有??属、钢铁、化?、建材等?业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领域,相关部门研究编制了“?业互联?+双碳”实施?案, 推动?业互联?、?数据、5G等新?代信息技术赋能绿?制造。“?业互联?+双碳”实施?案,即指导利??业互联?、?数据、5G等新?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、资源、环境管理?平,深化?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?,与产品设计、?产制造、使?、回收利?等环节深度融合,推动企业、园区实施全流程、全?命周期精细化管理,带动能源资源效率系统提升。


数字经济时代,企业利?新兴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,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也是重点?作之?。?信部相关负责?表?,稳妥有序推进?业绿?低碳转型,其中将实施制造业绿?低碳转型?动,发布绿?低碳升级改造导向?录,引导重点?业绿?低碳升级改造,推进重点?业和领域低碳?艺?新和数字化转型。

在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的同时,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?业绿?低碳转型,推进?业互联?平台体系建设,加?产业?态培育?度。华云数据综合利?互联?、物联?、云计算等技术,建?通畅的环境信息?络传输体系,提供多层次、全?位的环境信 息资源服务,推进环境?动化监测?络建设,???形成系统完备、科学规范、运?有效的环保治理体系,为推进?态?明建设提供决策?撑,另???驱动管理部门快速响应,最?限度减少环境污染。

在优化服务??,“?业互联?+双碳”公共服务平台,?效配置政策、技术、数据、?才等要素资源,深化产品研发设计、?产制造、应?服役、回收利?等环节的数字化应?,打造绿?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。

推动新兴技术与绿?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是?项长期、系统性的?程,政府政策?持、以规范化、标准化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,引导企业参与实施低碳?动,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,落实?业绿?低碳可持续发展。




#碳成本决定企业未来竞争力


碳成本的影响因素 :低碳成本意识和行为 + 碳管理体系建设 + 碳数据能力建设 +碳资产管理能力。碳减排不仅是应对政策刚性的技术减排,更重要的是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的问题。根据全国碳市场相关规定,控排企业要每月上报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,每年要上报上一年度排放量数据并接受第三方核查,在核查后要向政府清缴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数量相等的配额。

从成本看,企业需要设置专职部门和人员应对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工作,如不能控制在配额排放量以下,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履约成本;随着国家碳排放控制力度不断加大,企业的履约成本将不断增加

据估算,欧盟燃煤电厂购买碳配额成本已占总成本的30%~40%



#双碳目标需要百万亿级市场化资金支持


4.1 增加与碳减排相关的资金投入


双碳目标提出后,势必将通过目标任务分解和细化到各地。地方政府成为能否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和必要条件。中国自2010年以来陆续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工作,期间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支持力度不足,资金缺口较大,地方积极性不高。


研究结果显示,2030年实现碳达峰,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.1万-3.6万亿元。目前每年资金供给规模仅为5256亿元,缺口超过2.5万亿元/年。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,需要在可再生能源发电、先进储能、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的新增投资将超过139万亿元,资金需求量巨大。


但从中国政府财政资金来看,除了清洁发展机制(CDM)项目的国家收入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外,目前没有直接与此相关的公共资金收入。因此,未来中国需要不断完善与碳减排相关的投融资体制机制,增加资金来源和对地方的财政投入,助推地方碳达峰和碳中和。



4.2 设立低碳转型或双碳相关基金


推进能源转型,实现双碳目标是有成本和代价的。由于中国地域辽阔,各地产业结构、资源禀赋不一样,不同的地方、行业、企业将面临不同的约束与挑战。例如,低碳转型会加速 去煤化 ,就会有大量的职工要从煤炭等高碳产业链中转移出来,这对于山西、内蒙古等传统的煤炭富集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来说,影响大、成本高,转型阵痛更为明显。这就需要借鉴欧盟的公平转型机制,由国家设立低碳转型或 双碳 相关基金,通过专项资金,对这些地方、群体进行倾斜,帮助和支持这些地区传统能源产业工人的培训和转岗,尽量避免出现因低碳转型而导致贫困化等社会问题和不利影响。



4.3 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


横向对比,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水平较高,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,欧盟的6倍多。人均碳排放也要超过部分发达经济体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只有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度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,才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,从而实现 碳达峰,并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。预计未来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4.73%以上,届时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年下降率要达到5%左右才能抵消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碳排放增量,从而实现 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%以上的目标。如果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话,未来4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年均下降9%左右,比2005-2019年年均下降4.6%的降幅要高出约1倍。


4.4 降低煤炭直接消费


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,煤炭占比为57.7%,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消费水平(30%)。要实现双碳 目标,必须大幅削减煤炭直接消费,特别是散煤消费,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,逐步摆脱对煤炭的高度依赖才是根本解决之道。电力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,其中火电占比最高。因此,在电力供给侧,未来需合理控制燃煤电厂的总规模,提升清洁电力在总发电量中占比。在消费侧,则要持续推进交通、供暖、工业、建筑等领域的电能替代工程。


4.5 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


能源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性投入之一,能源成本、价格的变化对经济、居民生活造成影响。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有代价的。在与低碳能源体系相耦合的新技术、新业态尚未成熟甚至尚未明朗的情况下,如果不计 外部性成本 ,传统能源的高效减排以及清洁低碳能源的利用,势必会导致整个能源使用成本的上升。此外,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意味着传统能源类企业将面临高昂的成本,能源成本的上升必然会传导到能源品价格中去。因此,实现双碳目标一定要算经济账,通过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,加快能源体制改革,提高能源效率,设计有益于提升清洁能源企业竞争力的政策等方式,努力实现低碳能源规模化,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。


4.6 推动能源科技进步和创新


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,也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驱动力和必然选择。国内主要研究机构模型预测结果显示,如果延续当前政策、投资和碳减排目标,现有低碳、脱碳技术是无法支撑中国实现双碳目标。因此,必须要有革命性先进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来支撑,并加快成熟低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。例如,加速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推广;重点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技术;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等技术研发和扩大示范规模;加快新能源乘用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部署;研究重点区域、行业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,形成全口径温室气体管控技术方案,等等。


4.7 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


碳排放和产业结构之间互相影响,互相作用: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减少碳排放、提升碳排放绩效,同时碳排放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推动作用。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和制造业大国,工业产业既是传统用能大户,能源消费占总终端能源消费的2/3,又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,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%左右。工业产业中,钢铁、化工和石化、水泥和石灰以及电解铝等四个传统产业的能源密集、碳排放相对较高。因此,实现双碳目标,需要严格控制上述几大传统高耗能、重化行业新增产能,优化存量产能,推动其进行节能改造,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。此外,还要加快现代服务业、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。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产业增长,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,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低碳经济,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,降低工业产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,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。


4.8 推动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转型


目前中国有近10家能源央企,数百家从事煤炭、油气为主要业务的国有大型化石能源企业。 双碳 目标的提出,将倒逼这些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进行深度变革,加快转型步。一是将碳排放纳入到绩效考核、投资决策、资产配置等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,实现生产运营过程各个环节的低碳化。二是加速调整企业未来经营战略,加快布局发展氢能、风能、太阳能等零碳新能源,努力将自己打造成能源技术服务的提供商,而不是能源资源的提供方,实现提供能源产品服务的低碳化。


-E.N.D-


 
上一篇:中心|富士康集团参观国创朗基尔及国创连界技术服务转化中心
下一篇:速览|工信部指出今年以来,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平稳快速发展;我国首次举办世界级动力电池行业盛会......
  • 公司地址

   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华光路366号科创大厦

  • 联系我们

    固话:
    手机:

  • 电子邮箱

    nevczibo@nevczibo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