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信部: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
“抓紧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优惠延续等支持政策。”2月28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。
此次发布会上,工信部释放出信息,将通过政策、技术、资源等多方位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。政策层面,除“抓紧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优惠延续等支持政策”外,辛国斌还指出,优化“双积分”管理办法,做好与补贴退坡的有效衔接,同时工信部将组织编制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路线图,为行业企业提供指导帮助。
此外,工信部将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,着力提升城市物流配送、出租、环卫等车辆电动化水平。“针对老百姓反映集中的老旧小区、高速公路’充电难’问题,工信部将会同有关方面一道,加快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实现信息共享、统一结算,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便捷性。”辛国斌表示。
发展改革委等两部门计划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用能成本下降
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《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明确: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,优化交通运输结构,推行绿色低碳交通设施装备。推行大容量电气化公共交通和电动、氢能、先进生物液体燃料、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,完善充换电、加氢、加气(LNG)站点布局及服务设施,降低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用能成本。《意见》还提出对交通供能场站布局和建设在土地空间等方面予以支持,包括开展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建设,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试点示范,推动车桩、船岸协同发展等。
据公示内容显示,申报该批《公告》新产品的汽车、摩托车、低速汽车生产企业共计584户,其中汽车生产企业446户、摩托车生产企业137户、三轮汽车生产企1户。以上企业申报的新产品共计1582个,其中汽车产品1232个、摩托车产品349个、三轮汽车产品1个。申报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共有96户企业的194个型号,其中纯电动产品共83户企业174个型号、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共3户企业5个型号、燃料电池产品共10户企业15个型号。
工信部等八部门发文强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
2022年2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科学技术部、财政部、自然资源部、生态环境部、商务部、国家税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提出到2025年,钢铁、有色、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下降,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,再生资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,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升。关于动力电池方面,《方案》明确要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,包括:完善管理制度,强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;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回收渠道,构建跨区域回收利用体系; 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在备电、充换电等领域安全梯次应用; 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示范工程; 培育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,加大动力电池无损检测、自动化拆解、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。
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》印发:2025年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
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印发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》。文件提出发展目标:到2025年,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、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、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,标准体系基本完善。产业体系日趋完备,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。其中,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,系统成本降低30%以上;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、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;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;氢储能、热(冷)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。到2030年,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。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,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,市场机制、商业模式、标准体系成熟健全,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,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,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。
工信部部长肖亚庆:加大光伏、风机、节能电机等装备供给
2月28日,国新办举行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发布会,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,将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。加大光伏、风机、节能电机等装备供给,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,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。肖亚庆指出,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总体消费量65%左右,是节能降碳的主要领域之一。工信部将加强顶层政策设计,落实好国务院印发的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,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,出台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,以钢铁、建材、石化化工、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,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实际,分门别类、分业施策,制定一系列专项政策,稳妥、科学、有序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。此外,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。完善绿色制造体系,持续强化产品绿色设计,打造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。加大光伏、风机、节能电机等装备供给,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,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。修订完善汽车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双积分管理制度。新能源汽车要加大推广应用力度,发展绿色智能船舶,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,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。通过强化绿色低碳产品供给,助力能源、交通、城乡建设等领域碳达峰。2022两会召开在即,全国人大代表、上汽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陈虹从“助力双碳目标落地”、“智能网联汽车发展”和“产业链补链强链”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。
其中,从“助力双碳目标落地”的角度,陈虹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。他指出,建立健全支持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,可以与现阶段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、积分政策等有效衔接,进一步降低制造、流通、使用等环节的成本。此外,陈虹还建议加强产业链布局与低碳技术研发创新,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车使用端的支持力度,如持续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,提供充电电费优惠等,进一步形成鼓励低碳产品消费的氛围。
从“智能网联汽车发展”的角度,陈虹建议调整完善法律法规,加快推动商业化落地。比如,建议在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中,明确自动驾驶系统的合法地位,并制定人类驾驶员与“自动驾驶系统”(车企、零部件供应商等)的责任划分标准规则和处置机制;建议在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》中,建立“自动驾驶系统”的等级评价认证体系和准入机制,等等。同时,其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,通过专项资金扶持等方式,鼓励引导企业自主掌控操作系统、线控底盘等核心软硬件研发能力,加快形成行业标准、尽早实现产品技术规模化。
从“产业链补链强链”的角度,陈虹建议加强政策保障,促进国产大算力芯片发展。他指出,建议通过政策引导,多方协同,建立车规级芯片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,并成立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;建议国家牵头设立专项资金,鼓励芯片企业、汽车企业共同参与,加快形成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、制造和应用能力。
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发展研讨会暨“燃料电池专委会”成立仪式成功召开
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,2月25日,“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发展研讨会暨燃料电池专委会成立仪式”在上海成功召开。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,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、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主办。在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目标确立后,“十四五”规划中多次强调抓住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机遇,抓紧布局产业发展。实现氢能应用,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成为关键突破。这需要行业上下游企业坚持自主创新,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,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的批量生产,大幅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成本,加快促进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。实现以点带面,协同创新,共同推动上海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,支撑我国燃料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,提升核?竞争力,将上海打造为世界级的燃料电池技术创新、标准制定和产业培育的新高地。
泰国政府在2月22日批准了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,以此来促进泰国汽车行业向电动汽车过渡。此外该国还希望吸引具有“高消费能力”的外国人来促进该国的经济。泰国表示,在今年和明年两年中,售价在200万泰铢(约61,805美元)以下的电动汽车整车进口税将降低40%;价格在200万泰铢至700万泰铢之间的电动汽车进口税将降低20%。
泰国预计,在实施新政策之后的第一年里,泰国电动汽车销量将增加7,000辆。
在上周乌克兰危机刚刚开始时,大众汽车就已经表示,由于从乌克兰获得零部件的时间推迟,将停止其在兹维考和德累斯顿的电动汽车工厂的生产。
这场危机对已经面临芯片等严重零部件瓶颈、供应链涨价和疫情影响的汽车制造业来说,无疑是又一次雪上加霜。在过去一年里,汽车企业已经因为长期的芯片短缺而饱受产能之苦。LMC预测,鉴于乌克兰冲突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,全球汽车供应和价格将面临更大的压力。尤其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方面。富国银行表示,这场冲突可能会将油价推高至每桶100美元以上,这将给欧洲和美国带来通胀压力,影响经济复苏。
现代推出160亿美元电动车投资计划,全面布局电动车、电池和充电领域
3月2日,韩国现代汽车表示,计划到2030年投资约95.5万亿韩元(合792.1亿美元),其中在电动汽车相关业务上将投资约19.4万亿韩元(合161亿美元),约占总投资的20%;软件相关业务投资约为12万亿韩元(合99亿美元),约占总投资的13%。现代汽车在线上投资者大会上表示,到2030年,现代汽车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将达到7%,年销量目标为187万辆,并实现10%或更高的营业利润率。现代汽车首席执行官Chang Jae-hoon表示,“在全球芯片短缺和新冠疫情等严峻的经营环境下,现代汽车将加速向电气化转型,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。”